您当前的位置: 黑龙江经济网 > 聚焦三农 > 新闻资讯
引龙河农场有限公司:多项举措治理水蚀沟保护黑土地
来源:黑龙江经济网   编辑:李凌雪   2021-06-15 16:01:00

黑龙江经济网(隋颖 王静 祝东)引龙河农场地处小兴安岭丘陵漫岗地带,夏季降雨集中、雨水量大,农场39.2万亩耕地受雨水冲刷有332条侵蚀沟,最严重的有7米深、10米宽,成为宝贵耕地上的“疮疤”。这些“疮疤”如果得不到有效防治,疤体就会越来越大,使肥沃的农田退化为跑水、跑肥、跑土的低产田,残蚀耕地,破坏道路,造成耕地大量水土流失。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引龙河农场党员干部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自创”一套侵蚀沟治理“组合拳”为耕地修补“疮疤”。一场保护黑土地、治理侵蚀沟的行动拉开帷幕。

摸清底数 掌握实情

近两年,每当冰雪刚刚消融时,引龙河农场就会有一支支手持GPS卫星定位系统的队伍穿行在耕地里。他们是基层管理区的党员干部,在开春前逐一踏查农场侵蚀沟位置、面积及水土流失的程度和发展动态,然后将踏查结果标注在区域地形图上。这些地形图就像一张张耕地“CT报告单”,经过农场技术专业“会诊”,会给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侵蚀沟数量最多的是第五管理区,这个管理区有耕地7.5万亩,耕地分布片大、面广,为了准确踏查统计出侵蚀沟的数量,这个管理区将党员干部分为3组,按照网格划定区域,设计行走路线,对耕地内、地边、田间路边的所有侵蚀沟,逐个踏查,保证每个地块和每条侵蚀沟都不遗漏。

引龙河农场耕地分布在辖区62万亩的土地上,加之丘陵漫岗的地形特点,使得很多耕地周边草头墩、树丛密布,车辆难以通行,踏查人员不得不采取步行的办法踏查。为了节约时间,工作人员在作业点建立“修整营地”,外出踏查时携带充饥的干粮和饮用水,中午一般在地边或车上简单补充能量继续查找,每年春天工作人员都会一连多少天吃住在野外。

近几年,引龙河农场累计出动人员230人次,踏查耕地6次,累计踏查耕地总面积228万亩,共排查出侵蚀沟300条。

精准施策 确保成效

要想有效治理侵蚀沟,恢复耕地面积,填埋是首要任务。可土方回填,投入过高,引龙河农场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试验,探索出秸秆打包填埋的方法。这个农场在秋收后将侵蚀沟的沟道整形,然后将压实打捆的作物秸秆填埋在沟内,再在上层覆盖半米土,沿沟线横向修筑拦水土埂。当暴雨来临时,水流会被土埂截住,通过秸秆层渗入地下,以此变侵蚀沟道地表径流为地下暗流,削减水流冲力,将“侵蚀沟”复原为良田。

针对掩埋在地下的秸秆腐烂后,会不会形成新的侵蚀沟吗?引龙河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洋在侵蚀沟综合治理现场会上这样介绍:“经过实践证明,秸秆填埋治理的侵蚀沟,加以养护后,能够保持10年以上,秸秆在土底部仍保存完好,不会出现明显坍塌。”

对于不可恢复的侵蚀沟,农场还探索出“立体插柳”的综合治理模式,通过侵蚀沟插柳,将“发展沟”变为“稳定沟”,并创新治理理念,尊重大自然的选择,由“填”变为“疏”,这样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节约了资金,使之成为耕地内的天然排水沟。

“立体插柳”的综合治理模式是在侵蚀沟的沟头上方种植截流林带,使降水在沟头被林带拦蓄截流,减少了降水下沟的流量与流速,控制了侵蚀沟的发展。在侵蚀沟两岸边坡种植防蚀林带,减轻两侧降水对沟沿的冲刷,起到了保护表土、固定沟床、防止下切、减少河床崩塌的作用。同时在沟底做防冲柳带,起到了减缓水流、拦泥积淤、巩固水蚀基点的作用,使沟底不在受到冲刷,而且柳树成活后,可随淤泥面的升高而上长,逐渐发展成林,尽最大努力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良田面积缺失。

同时,农场还采取在沟头开挖截流沟、沟内修建谷坊、跌水等工程措施,减少集中汇水,降低坡面径流,减少农田道路滑坡侵占耕地现象。

压实责任 长效治理

为了全面治理侵蚀沟,提高土地利用率,引龙河农场将侵蚀沟治理工作纳入到管理区年度考核之中,建立侵蚀沟治理高效管理机制。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侵蚀沟治理任务,农场根据各管理区辖区内侵蚀沟治理数量,制定三年治理规划,要求管理区在第一年完成现有侵蚀沟插柳任务,在第二年进行侵蚀沟治理工作“回头看”,对未成活的柳段进行补插,在第三年时,柳段长成柳树后,便可以就地取材继续进行侵蚀沟的治理。建立“责任自负”制度,以“集中治理大沟,重点防治小沟”为目标,发挥哨兵哨点作用,在集中治理现有侵蚀沟的同时,严防出现新的侵蚀沟。为此,农场规定:哪个管理区出现新的侵蚀沟,由哪个单位负责综合治理,确保治理及时,防微杜渐。

农场还组建了由党委工作部、合规风控部、农业发展部等部门组成的验收小组,对上报侵蚀沟治理情况进行检查验收。为加大侵蚀沟监管力度,农场构建了“铺天盖地”的宣传网络,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制作宣传图版,张贴宣传条幅等方式,借助广播、电视、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广泛宣传水土保持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耕种者充分认识保护耕地资源的责任和义务,营造侵蚀沟治理的浓厚氛围,提升职工群众治理防护意识。

近年来,引龙河农场共有110条耕地“疮疤”得到彻底“救治”,恢复耕作耕地面积470亩,增加粮食产量2.8万公斤,增加收入15.7万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号-1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