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黑龙江经济网 > 经济要闻 > 龙江新闻
源源不断培育推广新品种
科技助力龙江大豆变“金豆”
来源:黑龙江日报   编辑:刘艳玲   2021-08-11 10:07:59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一诺

一粒大豆种子很轻,放在手掌上,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分量,可在农业专家手上却是“沉甸甸”的。从配置杂交组合,到严格的后代筛选,再将优异品系播撒在适宜种植区……东北农大大豆育种专家们已培育并推广了100多个优质的大豆品种,为东北乃至全国农业生产源源不断提供新品种和新技术,努力把科学研究和龙江农业生产问题相结合,科技助力龙江大豆变“金豆”。

“东农豆252”

成为第二积温带主导品种

近日,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杨明亮副教授出现在距离哈尔滨400公里之外的齐齐哈尔甘南县双河农场。

在他眼前,郁郁葱葱的豆苗长势极好,一棵接一棵,组成大片伸到远处,与蓝天接壤。

“这是‘东农豆252’、这是‘253’……”杨明亮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表型数据信息。

说起“东农豆252”的优点,杨明亮如数家珍:蛋白质高、油分含量较高、大粒、主要营养元素均衡,打出的豆浆色泽奶黄,味道甜香,口感极佳。

“东农豆252”是东北农业大学陈庆山教授带领学校大豆遗传改良团队在“东农42”基础上选育的优质品种,如今,已是我省第二积温带主导品种,每年推广面积在200万亩左右,受到广大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认可。

“‘东农42’个子太高,节间又太长,在推广过程中表现出倒伏和下部结荚少等缺点,遇到大风或雨水大的年份倒伏厉害,只能人工收获,很影响商品性。”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陈庆山介绍,团队意识到该品种改良和升级的迫切需求,以“东农42”为底盘品种,利用矮秆品种杂交,经过反复试验,最终选择一个品系作为区域试验材料,命名为“东农豆252”。

耗时11年

一个新品种的诞生

杨明亮告诉记者,每一个大豆新品种的培育都要从配置杂交组合开始,后代群体通过5~6年连续自交,表现稳定才能进行决选。决选出的品系要先在本单位试验基地进行一年鉴定试验、一年品比试验,随后参加省里及国家的品比试验、区域试验、生产试验,通过品种审定后才可以大面积推广。也就是说,一个大豆新品种的诞生,正常要经过11年。

新品种是农业的“芯片”,更是农大育种专家们的“孩子”。他们呕心沥血,几十年磨就一利剑。

“要打好种业翻身仗,最重要的是品种的突破,我们要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平台构建、人才培养和分配、现代育种体系构建等,带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未来,在大豆大面积生产上,东北北部能够稳定在每亩400斤、南部地区能够稳定在每亩450斤。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说打赢了种业翻身仗。”陈庆山说。

念活“豆字经”

我省专家挺起大豆科研脊梁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淑珍与大豆有着不解之缘。2002年留校任教至今,她始终致力于大豆抗病遗传育种的研究,为大豆育种提供抗性资源,主持、参加培育东农号大豆新品种20个。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让张淑珍在工作中充满热情、全心投入,带领团队对大豆抗疫霉根腐病分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大豆抗病分子育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4年来,学校高层次人才高增长、零流失,实现了总量、层次、贡献率的较大提升。”东北农业大学校长包军介绍,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会员中42%来自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科研人员70%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学子挺起了中国大豆科研的脊梁”。

日前,农学院传来的好消息,见证了育种专家们种子攻关的硬实力:学院团队构建的高通量大豆表型育种平台和分子育种平台已初步建成,该研发平台的技术先进,全国领先,可为大豆表型数据精准采集和选育特用型、专用型大豆品种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一粒种子很重,重到牵系着百姓的温饱和国家的粮食安全。”陈庆山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在量上安全,更要在质上安全;中国人的饭碗不但要捧在自己手上,更要装满优质粮食。



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地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地段街1号
版权所有: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  黑ICP备11001326号-1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2
本网站内容未经许可不能用于其它网站,非授权转载,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