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黑龙江经济网记者马朝林
白云浮过茫茫林海,鸟鸣山川小溪散发着自然的芳香,每一株芳草、每一片绿叶在恬静淡雅中显现绿色生机无限。就在这林海之中有这样一位用审美的笔触,以诗吟唱自然万物的表情与风情,在“生态文学”世界里默默耕耘,他就是共产党员、阿木尔林业局“阿16”塔瞭望员孙立森。
阿木尔林业局“阿16”防火瞭望塔瞭望员孙立森密切关注周围森林资源安全(王力 摄)
今年49岁的孙立森,作为林业局27座瞭望塔中唯一的一名共产党员,在瞭望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1年。1992年从地区技校毕业后,成为一名林场修理工。1999年由于林场改革,他所在的依东林场撤并,车辆卖给了个人,次年他从修理工的工作岗位转岗到位于小白嘎拉山上的“阿14”瞭望塔,他的妻子陈玉华便陪在身边,成为夫妻防火瞭望塔。
掩映在密林深处的阿木尔林业局“阿16”防火瞭望塔(王力 摄)
孙立森至今记得上塔时刚刚28岁,每到黄昏一抹夕阳,他感到特别孤寂,便把目光投到了林场送到山上的书籍找寻精神慰藉,开始每天熟读唐诗宋词元曲。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从唐诗中找到了乐趣,尝试按照唐诗格律自己也创作起来,以植物、动物、山水、田园等为意境,将怡景、怡情、怡志三元素进行组合,有感而发讴歌大森林、森林防火、抗疫人员等,有时为了一个字,半夜也睡不着,直到填上最佳字方休。
在20多年里,孙立森潜心创作《守山》《问暖》《北极岛》等古体诗、诗歌《兴安岭》等文学作品。
孙立森在“生态文学”的领域不断拓展探索,从《小说创作的悬念冲突与悬念》《经典人物原型》《经典情节》等书籍中汲取营养,创作了歌词《草原之歌》、小说《重生》《雪岭》以及快板《家乡阿木尔》。
气势磅礴的大兴安岭群山(王力 摄)
孙立森还在新媒体《今日头条》上积极投稿和转发文章,着力宣传阿木尔,总浏览量达到了430.5万人次。
阿木尔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塔一路为孙立森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面朝浩瀚林海,把心灵打开,与林对话,以诗言志,锻造了刚毅、勇敢、担当的品格。
2011年,阿木尔林业局在海牙鲁山新建了“阿16”防火瞭望塔,由于是刚建塔,管护房是帐篷,没人愿意去。孙立森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主动申请到条件最艰苦的新塔担任瞭望员。他刚上塔时白天听到熊瞎子吼叫,便在晚上准备了鞭炮,防止野兽袭击,尽管条件艰苦,依然坚持了下来。他还花3000多元购买了二手的2020吉普车,用来运水,解决了吃水问题。
为了改善瞭望员的工作环境,长山林场维修并装潢了塔室,购买了保温饭盒、急救箱,安装了太阳能基板、卫星电视接收锅和电视机,尤其是林业局为瞭望员提高了工资待遇,极大地调动了孙立森的工作积极性。
孙立森在向长山林场党支部书记关大安介绍塔周围的地形、地势、河流等特点,以及周边瞭望塔的分布情况(王力 摄)
精准提供火点坐标,是瞭望员的一项基本功。孙立森以周围瞭望塔、山峰为参照物,练习在图上作业,对标坐标点,找出差距,不断校正,掌握了图上作业的硬功夫。在21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发现雷击火5起,确保了森林资源的安全。
“热爱的是景色中的灵魂”。孙立森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在“生态文学”领域潜心创作、默默耕耘,大力弘扬防火人的奉献、担当精神,为林区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