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工件。
□文/摄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爱民
“制造业的创新和发展,就是挑战不可能。”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哈电汽轮机)数控铣工董礼涛用30余年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现实。在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国产首台燃压机组、国产首台65万千瓦核电汽轮机组、国产首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组的制造中承担关键件的加工任务,他创造了“董礼涛加工法”,先后将120余项技术攻关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执着、细致、创新是匠心所在,也是董礼涛的基本工作态度。这一工作态度让他收获诸多殊荣: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机械冶金行业技术能手、黑龙江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近日,记者推开哈电汽轮机数控加工中心大门,嘈杂的机器嗡鸣声瞬间贯入耳中,董礼涛正全神贯注盯着加工件。
站在形似房车的铣车加工中心的“房门”旁,董礼涛专注地盯着操作面板,高速旋转的刀头,沿着设计路径在工件上游走,锃亮的外表下,一件精密的零件雏形初显。
董礼涛介绍,他们正在生产的是某新型燃机燃烧室安装边,一个形似窗框边,长430毫米、宽230毫米的工件。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儿,董礼涛和徒弟用了1个月时间才攻克。
“每个工件的试验件都是一个新课题,虽说是试验件,但仅有一次机会,不容失败。”董礼涛告诉记者,现在虽为数控加工,但不是按既定程序走完即可,要从工作效率、加工质量、道具消耗三方面反复试验,寻找每个工件的最优加工程序,方可进行批量生产。
从时不时就断刀,到如今可量产的模式化加工程序,是董礼涛和徒弟们从一次次失败中一点点摸索而来,生产一个某新型燃机燃烧室安装边工件,从原来1个月,到如今平均用时64小时,效率提高10多倍。
正如董礼涛同事张隆所言,董礼涛的匠心在于他将平凡的工作干出不平凡的成绩。别人能干的他要干,别人干不了的他不但想办法干,还要干得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一名学徒到今天的“大师”,董礼涛比任何人都更清楚青年人才成长的艰辛,也让他深刻领悟到企业要发展,光靠几个“大师”只是杯水车薪,只有源源不断培养更多的“大师”,企业才有未来,才有前途。
董礼涛2008年组建的铣工工作研讨小组,如今已发展为容纳数控立车工等5个工种、52名成员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截至目前,工作室已完成各类创新成果近百项,取得28项国家专利、命名操作法3项,培养了众多骨干力量,成员中晋升技师、高级技师的就有26名。
坚守匠心,守护初心,让产品成为专业精神的物质呈现。面对钟爱的职业,董礼涛的心愿是择一事、终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