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锣密鼓备春耕。
□文/摄 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铭阳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又是一年备春耕的时节,家住哈尔滨市呼兰区的种植大户侯福耀今年通过粮食预期收益权质押融资的方式,从银行贷了2200万元,支付2.6万亩玉米和大豆种植成本。
侯福耀口中的粮食预期收益权质押融资,是指借款人将预期产出的粮食质押给银行,银行委托第三方监管机构对粮食生产和销售全过程进行监管,确保借款人在粮食销售回款后,能按期偿还银行借款的融资方式。
在“质押秋收干春播”的背后,是数字技术应用创新了物权监管方式,降低了金融机构风险,从而解决了种植主体因抵质押物不足导致融资难问题。那么在整个粮食预期收益权质押融资的过程中,数字技术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贷前精准画像
“我们在手机上提交借款申请,进行身份认证,再完成土地线上流转等流程,大概10天左右就能完成贷款流程。”侯福耀说,今年是他第二年用这种方式进行贷款,去年贷了180多万元,这种贷款方式更加精准、便捷,能解决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融资瓶颈问题,进而降低种植成本,实现增产增收。
贷户口中的精准、便捷,正是得益于大数据应用,对借款人资质和土地流转面积进行精准画像,从而客观评估借款人信用等级和贷款额度。
在黑龙江省创新农业物权融资有限公司的粮食预期收益权质押监管服务系统上,可以看到相应地区耕地面积、保险补贴、生产托管服务、农机服务等数据。
“以延寿县为例,通过质押监管服务系统,可以看到延寿县耕地的整体情况;以户为单位,点开每一户信息都能看到它的详细情况,包括发包方、承包方、经营权证、地块数量及承包土地面积、承包方家庭成员等信息。”创新物权公司科技数据事业部部长李志晶说,“如果借款人从农户处直接流转土地,通过质押监管服务系统就能对流转土地真实性进行签证,而且系统后台链接了公安部人脸识别系统,也能确保线上土地流转合同是借款人与农户本人签署的;待土地流转完成后,能对借款人流转土地进行精准定位与画像,并通过一键导航能准确找到借款人种植地块位置。”
贷后全方位监管
李志晶说,基于借款人种植土地历年产量、价格等相关大数据,他们对借款人粮食预期产值进行评估,银行根据评估报告,结合相关情况确定贷款额度。
通过对借款人及其粮食预期收益进行大数据评估,审核授信,快速放款。那么贷后是如何监管的呢?
“首先是资金方面,贷款需要受托支付,我们创新物权公司监管资金的定向用途。”李志晶说,再就是粮食产中的播种、出苗、保险办理、理赔协调、收割,以及产后的储存、销售等环节监管,这些监管同样需要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支持。
李志晶说,为此他们与航天恒星集团、中国铁塔集团等企业合作,通过卫星、摄像头、无人机等监管土地播种、发苗、作物长势、灾情、收割等情况,及时做好风险管控。如果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及时协调保险赔款到还款专户,规避银行风险。
贷款模式创新
延寿县嘉禾春天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早早就开始紧锣密鼓备春耕了。作为土地托管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嘉禾春天今年以土地托管组织融资新模式从银行贷款了325万元,以扩大托管种植面积。
嘉禾春天理事长宋志忠说,目前,大部分农民托管费用在秋天支付给托管组织,这就会导致托管组织因自有资金不足影响托管规模发展问题;这种融资方式首先解决了托管组织自有资金不足问题,再者保障了托管组织托管费用收取和农民粮款收回。托管组织这种融资新模式,在全国开创先河,对土地托管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延寿县农商银行综合业务部部长钟志民说,粮食预期收益权质押监管服务系统的应用对他们银行发放土地托管贷款起到了助推作用,该系统的应用保障了银行贷款资金安全,通过对托管服务组织种植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管,确保土地托管贷款放得出收得回。同时,该系统的应用使黑龙江延寿农商行对全县土地耕种情况更加了解,有效促进我行对“谁种地、服务谁”课题的研究,对全县农业及托管组织贷款的投放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土地托管组织融资新模式就是在原有粮食预期收益权质押融资上的一种延伸,农民将粮食预期收益权质押给托管组织,托管组织再将粮食预期收益权质押给银行,贷取托管费用所需要的资金,银行委托监管机构对粮食预期收益权进行全流程监管,确保托管组织按期偿还银行借款,按照托管协议约定支付农民售粮款。”省创新物权公司董事长陈国庆说,创新融资新模式,得益于数字技术发展和应用,尤其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农业端的应用,打破农业时空地理限制,能远程对农业生产和销售全过程进行监管,解决传统监管高成本和时间滞后问题。